2022-05-23
今天是第三十二次全国助残日。两个星期前,我得知盲人阿熊到了长沙,就一直想着要去看看他。我想,今天去正好。我没有事先告诉阿熊,想给他一个惊喜。下午5点多,我通过导航搜索到阿熊上次提供的店名,在岳麓区的一个安置小区里,七拐八绕找到了这家小店。好不容易才见缝插针把车停好,只能斜着身子紧贴着车门下了车。一下车,我就看见阿熊坐在门店外的小凳上,虽然10年未见,但我还是一眼就认出了他。阿熊的额头、眼角蜿...
2022-05-23
20多年前,百年老屋坍塌了。砖瓦朽木随即被清理干净,只留下一人高的青石墙屹立不倒,像遗址公园中的建筑残存。在石墙下种些豆角和丝瓜之类的,省去了搭建棚架的麻烦。一到夏秋两季,瓜果们疯狂地生长,残墙也就绿了起来,充满了生机。特别是到了收获的季节,在残墙边上摘瓜摘菜时,我的心情是十分惬意的。可遗憾的是,一到冬天,那些枯萎的藤蔓,就像一条条被晒干的蚯蚓,缠绕着沧桑的气息。于是,我在墙边改种了另一种植...
2022-05-23
我大概就是那个不读书的人。应付完考试和日常工作后,我已经很久没有认真看看书了。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后,我囫囵吞枣看了几本书,将自己这一阶段的摸索,归纳一下,供读书人笑话。不要捧着手机,不妨多买点书。手机是巨大的注意力黑洞。抖音、微信、b站等互联网大厂,雇佣着各种精通计算机、心理学的人才研究各种算法、设置,目的就是博取用户有限的时间和关注度。像我这样的凡夫俗子,凭着有限的意志力,根本无法与之匹敌...
2022-05-23
近些年来,有一位已去世多年的老作家备受追捧。在每年出版的新书中,他的名字频频出现。他,就是汪曾祺。2020年,为纪念汪曾祺百年诞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汪曾祺全集》。2021年,问世一年的《汪曾祺全集》三次加印。“汪曾祺热”,可谓热度持续不减。作为文学爱好者,我很早就读过汪曾祺的文章,对他不矫情、不沉重,带着鲜活的烟火气的作品,一直很是偏爱。茶余饭后,品读汪曾祺,实乃人生美的享受!读书之际...
2022-05-23
古城浏阳原来有很多老屋。上世纪50年代初,我外婆家就住在北门刘家老屋。从北正街一条弯曲、逼仄的巷道拐进去,眼前矗立着一幢幽深而静谧的大屋,这就是刘家老屋。屋内住着几十户人家,门前有一块铺满了鹅卵石的地坪。老屋系砖木结构,质朴典雅,似乎历史附在其上,颇具沧桑感。老屋南侧是考棚,斜对面是爱国维新志士谭嗣同故居——大夫第。坐落于北正南路的大夫第,是一幢庭院式民宅建筑。它始建于明朝末年,原属周姓祠堂...
2022-05-13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品味蒋捷的词句,内心恬淡而丰盈。乡下古旧的小院里,几株肥硕的樱桃树,斜倚墙头,筛风弄月。颗颗樱桃鲜红欲滴,晶莹剔透,点缀在繁密的绿叶间,在阳光照耀下,闪着金光。清风袭来,芳香弥漫,纤细的手指轻轻摘下一颗樱桃,放入口中一嚼,鲜美、甜润的果肉顷刻间化作酽酽的汁水,满口酸甜,沁人肺腑。清代李渔说:“花之最先者梅,果之最先者樱桃。”樱桃先百果而熟,素有百果第一...
2022-05-13
今年恰逢香港回归25周年,湖南卫视和香港TVB联合推出“致敬粤语金曲”的演唱类竞演节目《声生不息》。过往也曾推出旧歌新唱、致敬经典的节目,但这次致敬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粤语流行金曲,是一个时代。在万物快速更迭的数字时代,听粤语流行曲、重温广式音乐,这不仅仅是一种凭吊式的怀旧,更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再思考。这些曾经的流行金曲,纵使相隔多年,依然久唱不衰,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成为大浪淘沙后的...
2022-05-13
琴声响起来的时候,屋子里突然空了。拉琴的女子身着唐装,靠在椅子上,微闭着双眼,随着琴弓来回,头部轻轻摆动,《枉凝眉》的旋律飘到了我的耳边,那是我不愿听又忍不住细听的一支曲子。音符汇成一条幽暗的河流,在屋子里千回百转,随之而来的惆怅、叹息和忧郁,在我脑子里蜂群一样乱舞。仿佛又再一次回到了小镇那年的冬天。那时,我在镇上的一所中学念书,有一天,班上转来一个家住县城的女孩,白晰的脸,扎着马尾,安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