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如何稳就业稳增收?省政协调研组赴炎陵、茶陵调研

2021-09-16 19:11来源:湖南政协新闻网 

9月13日至15日,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赴株洲市炎陵县、茶陵县,围绕“加大易地搬迁脱贫户就业扶持力度,促进持续稳定增收”课题开展调研。


调研组走访了炎陵县九龙工业园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茶陵县枣市镇管塘村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等地,详细了解易地搬迁脱贫户的生活与就业情况,以及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图片7.jpg


共建共享共治带来获得感


2017年,张连军夫妻和两个女儿搬进了炎陵县九龙工业园异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住进了125平方米的新房子。女儿们正在上学,4年过去,奖状已经挂满了客厅的墙面。张连军高兴地告诉调研组,自己在小区担任管理员和保洁员,一个月加起来能拿到3000多元的工资。


走进罗月兵家中时,他正抱着一个小孩,腾不开手。调研组注意到,客厅的角落里放着一筐假发。询问得知,罗月兵每月会定期到园区领原料回来,在家有时间就制作假发,做好后再送到园区质检,既可以赚钱,又可以在家照顾小孩。


在九龙工业园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内,每家搬迁户还能分得对应的田地和工具房,这让从故土搬离的搬迁户们很快适应新家,既能美化家园又能自给自足。茶陵县枣市镇管塘村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则设有枣市镇综合文化站,为居民们提供精神补给。


“集中安置,可能会带来管理、就业等方面的困难与问题,任务艰巨,但炎陵和茶陵的配套工作做得很实在,在选择安置地点时都尽量靠近工业园区或是就近对接企业。”在交谈中,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曹英华发现,居民们都有很强的获得感。

     

图片8.jpg


搬迁户们脸上满意的神情,给省政协委员、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黄东红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认为,坚持共建、共享、共治的小区管理模式,能使易地扶贫搬迁户更快融入新生活、新环境,也能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就业积极性。


产业帮扶应与就业帮扶相结合


从茶陵县枣市镇管塘村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驱车仅10来分钟,便到了150亩的果园大棚蔬菜基地,基地为解决部分搬迁户的就业问题提供了便利。


来到位于茶陵县的万樟园林现代农业产业园,省政协委员、湖南省万樟集团董事长刘祖治指着车窗外望不到尽头的绿意说道:“多年来,我们投入了20多亿,打造了油茶、茶叶、名贵树种、优质水果等共计33万余亩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及一个4A级景区,形成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高质量扶贫产业。”目前产业园已解决了4000多人的就近就业。


2017年底,株洲市在全省率先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安置搬迁群众4105户13184人。茶陵、炎陵两县曾被列为罗霄山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两地的异地扶贫搬迁工作牵动人心,发展特色产业促就业成为重要任务。


炎陵县对易地扶贫搬迁户2465人因户施策,鼓励他们参与黄桃、油茶、茶叶、笋竹林和白鹅等特色农业开发;茶陵县吸纳搬迁户968人申报了产业发展计划。


“应该要坚持产业帮扶与就业帮扶相结合。”调研组成员纷纷表示对此感触很深,建议因地制宜,重点把握当地特色的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之间的产业融合;选择一批优质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稳定辐射带动周边搬迁户就业;湘赣边示范区域的建设工作,也可以和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帮扶做好联动。


图片9.jpg


当前,仍存在部分搬迁户“等靠要”思想未根治、安置区吸纳搬迁群众就业能力不足、搬迁群众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部分拆迁安置点附近可就业大部分是周边原有的产业,缺乏适合搬迁群众的就业岗位,且就业载体整体工资水平偏低,对搬迁群众缺乏吸引力。


座谈会上,株洲市、县相关负责人与参加调研的省政协委员进行了交流、沟通,表示后续帮扶工作将重点从稳产业和稳就业两方面下手,久久为功,让搬迁群众的生活更具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心感。


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曹英华表示,探索如何做好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要持续高度关注曾经的贫困户和贫困地区,要持续高度关注异地扶贫搬迁脱贫户的后续就业问题。在研究谋划乡村振兴时,针对异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应予以政策倾斜,建立完善的产业帮扶体系,使已形成的扶贫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提高扶贫产业的市场适应性和抗风险能力。


文图 | 政协融媒记者 廖宇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