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风雨几春秋2022-12-02 11:21来源:湖南政协新闻网
在故园浏阳,欧阳予倩的名望,早已汇入不老的乡音,汇入这里的城郭乡闾、山河草木。 人民中路北侧的原营盘巷内,一栋砖木结构、古朴典雅的四合院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我国著名戏剧艺术家欧阳予倩的故居。 在碧波荡漾、风光旖旎的浏阳河南岸,巍巍天马山麓,一座美观大方、设施先进、充满现代文化气息的大剧院,谓之欧阳予倩大剧院。而浏阳西乡普迹的青龙头,是欧阳家族的祖居地,所谓“西乡出小旦”,说的是西乡的戏剧氛围浓厚。京剧界素有“南欧北梅”之说,“梅”指的是梅兰芳,“欧”指的便是欧阳予倩。 秋阳当午,橘绿橙黄。我走进欧阳予倩故居,讲解员告诉我,这里的所有建筑,已历经多次毁损与重建。门庭檐柱,走廊房屋,是历史的见证。 1889年5月1日,欧阳予倩就出生在故居厅屋右侧的厢房里。梨园风雨,皆已永垂史册。然院中那棵香柚树,却翠绿如故,生机勃勃,似在默默诉说着先生那不朽的璀璨的艺术生命,诉说着古城那繁荣的戏剧历史。 据县志载,新中国成立前很长一段时间,浏阳没有剧院。逢年过节或举行庙会,就利用各大庙宇的戏台演出。县城有麻衣庙、城隍庙、龙王庙、财神庙等13处庙宇,皆为露天站场。后来,朝阳街的“陶陶戏院”、下壕街的“民众戏院”、漆家巷的“大众戏院”……陆陆续续冒了出来,又先后关门停业了。 直到1955年春,县文化馆将接收的淮川戏院加以改造整饰,创办“浏阳剧院”。同年秋天,剧院改建成能容纳上千观众的新剧院,浏阳的戏剧文化才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那时候,正在上小学的我,跟崇尚戏剧文化的祖母相依为命,就住在浏阳剧院的隔壁。我曾跟她去剧院看过《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秦香莲》等大型戏剧,以及《打猎回书》《苏三起解》《孟姜女哭长城》等折子戏,慈爱、善良的祖母边看边落泪,我也时不时用衣袖擦着眼睛。《苏三起解》中那几句动听的京剧唱腔,婉转、流畅、凄楚、悲凉,我便经常学着哼唱:“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未曾开言心内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哪一位去往南京转,与我那三郎把信传。就说苏三把命断,来生变犬马我当报还。” 浏阳花鼓戏,源远流长,清末民初形成上、中、下三路:东区为上路,城关与南区为中路,西区为下路。1956年5月,浏阳县花鼓戏实验剧团应运而生。1958年正式定名为“浏阳县花鼓戏剧团”。多年来,我先后观看过剧团反映农村社教的《顺藤摸瓜》、歌颂秋收起义的《惊天雷》、弘扬传统美德的《龙泉曲》、吟诵美丽传说的《菊石魂》……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杨立贝》。时至今日,我还依稀记得那融合了现代音乐元素的优美唱腔:“荒山冈,草茫茫,云锁高岭月无光……”剧团奔赴长沙演出,两个多月共演出96场,场场爆满,座无虚席。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剧团受现代艺术多元化冲击,陷入困境。根据县委“浏阳剧团只改革不解散”的指示,采取“一团多体,可分可合”的经营方式,剧团走出了低谷,焕发出新的生机,先后推出《石榴湾风情》《蓓蕾的呼唤》《书记有本难念的经》等自创剧目,在城乡巡回演出,深受群众欢迎。 2001年,人民路扩改,浏阳剧院被拆除。 为纪念欧阳予倩,浏阳市人民政府投资8000万元,于2004年在唐家洲文化城择址,新建了欧阳予倩大剧院。剧院占地20.5亩,用于戏剧、歌舞、曲艺、交响乐表演和电影放映。 “箫声渺渺,故人杳杳……”我信步来到浏水之滨,耳边传来一阵曼妙的戏曲声,浅吟低唱中,只见几位梨园弟子,迈着缓缓的步伐,正翻唱着欧阳予倩的代表作《桃花扇》。 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了欧阳予倩,千年古县浏阳才有了如此丰厚的戏剧文化积淀;抑或是有了浏阳这片美丽富饶的沃土,才孕育出了欧阳予倩这样名扬天下梨园的一代宗师。 秋风阵阵,波光粼粼。带着一腔思念,回眸小巷深处的那栋古建筑,我忽而感到:先生并未离去…… 文 | 张星波 上一篇: 只有柳如故
|
上一页
1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