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旺了 腰包鼓了 人自信了 ——湘西菖蒲塘村、十八洞村的蝶变

2021-09-17 13:57来源:湖南政协新闻网 

微信图片_20210917160452.jpg


产业旺了 腰包鼓了 人自信了

——湘西菖蒲塘村、十八洞村的蝶变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州考察,先后来到凤凰县菖蒲塘村和花垣县十八洞村,并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十六字方针。


如今,菖蒲塘村成为全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样板村;十八洞村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并与矮寨景区一起成功创建5A景区,被中宣部认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102298_zhangchunmei_1631816241971.jpg

菖蒲塘村猕猴桃喜获丰收


科技兴农,打造“新菖蒲塘”


“有女莫嫁菖蒲塘,家里只有烂箩筐”,地处武陵山深处的菖蒲塘村,曾经山多、地少、水缺、路烂,村民仅靠种植水稻、玉米维持生活,人均年纯收入不足600元。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察的第一站来到菖蒲塘村,他叮嘱乡亲们依靠科技,开拓市场,做大做优水果产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总书记的讲话为菖蒲塘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8年来,菖蒲塘村产业面积从1750亩扩展到8000亩,翻了4倍,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121元增加至2.5481万元,翻了4倍多,贫困发生率由14.2%降低到0。如今的菖蒲塘村已是全国闻名的“水果之乡”。


然而,蝶变的背后并非易事。


在发展水果产业初期,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王安全与村支委干部一道,时刻牢记总书记的讲话,坚持以科技为先发展产业。为了发挥党员示范作用,坚定村民种水果的决心,王安全把自家的田地当成试种场、母本园,并免费为村民赠送猕猴桃和蜜柚苗木,让大家跟着种。


村民丁清清等一大批“乡村秀才”,抓住省农科院农业科技专家驻村机会,学习先进技术,考察市场,因地制宜,先后引种西瓜、扫把草、椪柑、蜜桔、猕猴桃等品种。


“猕猴桃是我最早引种的,现在成了菖蒲塘的支柱产业、老百姓的‘摇钱果’。”提起猕猴桃,丁清清颇为自豪。


近年来,为带动菖蒲塘村进一步发展,村党委书记、周生堂公司董事长周祖辉把自己公司的猕猴桃、柚子两个基地建在村里,对于村民生产的蜜柚、猕猴桃等水果,公司负责保底收购,再深加工制成蜂蜜柚子膏、猕猴桃果脯等产品,不仅大大提升了水果产品的附加值,还带动了菖蒲塘村一二产业的融合发展。


为了发挥强村带弱村、最终实现共同发展致富的目标,2016年,凤凰县将原菖蒲塘村与周边马王塘村、长坳村、樱桃坳村合并,组成新的菖蒲塘村。村党委结合实际,创造性成立了水果产业、旅游产业、女子嫁接队等功能型党支部。


其中,女子嫁接队成为了菖蒲塘村技术输出的一张靓丽名片。该队由最初的16人已发展到247人,凭借高超的苗木嫁接技艺,队员们常年奔忙于贵州、重庆、四川、陕西等地,一年创造的经济效益达800多万元,被称为农民脱贫致富路上的“金剪刀”。菖蒲塘村也因此实现了从“卖果子”到“卖技术”的华丽转型。


“我们村民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学习。”周祖辉介绍,菖蒲塘村不断加强与省农科院、湖南农业大学的合作与联系,在专家指导下,村民学科技、用技术的热潮不减,科技兴农让菖蒲塘村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旅游兴业,十八洞踏上振兴路


“苗家住在金银窝,绿水青山资源多;通水通电又通路,个个过上好生活。”花垣县十八洞村里的老人将幸福生活编成了苗歌广为传唱。


8年前,十八洞村村民整天辛苦劳作,仍然挣扎在贫困线下。现在年轻的村民能陪伴在父母和孩子身边,村寨里、凉亭下有了休闲的身影,个个幸福感满满。


20210917-10版-十八洞村.jpg十八洞村返乡创业青年施林娇(右)在直播中向观众展示炒好的腊肉


“精准扶贫不是把钱送到我们的口袋里,精准扶贫扶的是我们的自信。”十八洞村民宿老板杨振邦对记者说,“以前别人叫我老板,我还不好意思,现在我们这里人经常被叫老板,虽然我们的生意小,但是一声‘老板’叫得心里也乐开了花。”


2017年,原本在外务工的杨振邦回到了家乡,刚开始不知道要做什么,就在村里当讲解员,后来,他发现游客都希望吃上当地的土菜,体验当地的住宿,这让他萌生了开民宿、饭店的想法。


杨振邦的想法得到了亲友的支持。如今他的民宿已成了当地的网红打卡店,还留下了很多名人的身影。


“我们十八洞村民从自卑变得自信、自强了。”杨振邦高兴地说。


村寨的变化还吸引了青年人才参与到乡村振兴建设中来。


102297_zhangchunmei_1631816168928.jpg菖蒲塘村


选调生邓逸夫是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去年11月来到十八洞村后,他最大的感受是,村民的腰包鼓了,大家正大步迈向小康生活。


72岁的老奶奶石拔哑成了十八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形象代言人,她还入股了猕猴桃种植,每年固定收入有3万元。


8年来,十八洞村因地制宜,逐步形成了种植、苗绣、旅游、劳务经济、山泉水等五大产业。2020年,村人均收入水平达到了1.8369万元,较2013年翻了11倍,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200万元以上。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现在十八洞村的主打产业为旅游开发。


2019年5月,十八洞景区正式运营,村里40人进入公司从事讲解、保洁、保安、管理等工作,全村300多人在家门口经商就业。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十八洞村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研学基地、全省党性教育基地开发旅游产业,继续为乡村振兴


贡献力量。”十八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石鹏说。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蔡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