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线搭桥,3位“超级联系人”的湘港故事2022-07-03 14:02来源:湖南政协新闻网
从香江到湘江,从狮子山到岳麓山,湖南省政协香港委员紧密连接着香港与湖南。一起看看庄伟茵、何汉权、许立3位“超级联系人”的讲述—— 庄伟茵:让更多湘港青少年交流互动 庄伟茵,省政协委员、中华电力有限公司企业发展总裁 从香江之畔到湘江之滨,一群香港学子与湖南学子,在湖湘大地上寻古探今,既深入触摸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也从中感受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3年前,这场由省政协牵头举行的“寻韵湖湘”湘港青少年历史文化交流活动,为促进湘港两地文化交流产生了良好社会影响。作为活动的主要发起人,我不断探索活动的形式,致力于将“寻韵湖湘”活动打造成为湘港两地青少年科教文化互动交流的特色品牌,为湘港两地文化交流搭建平台。 2018年1月,我成为了十二届湖南省政协委员,这是我第一次担任政协委员,也是第一次来到湖南。作为一名来自香港的政协委员,我有着双重身份,一个身份是湖南省政协委员,致力于推动湖南的文化走出去,另一重身份,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对香港与祖国同心同步发展有着强烈的使命感,我希望能够增强香港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我看来,对香港年轻人的教育,除了课本知识外,还应该让年轻人去亲身体验,去认识和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 2018年7月,我开始对湘港青少年交流活动进行构思。在活动筹备中,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不仅为我们搭建平台,还进行多方资源对接,推动活动落地,中南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高校积极配合。 我推掉香港繁忙的工作,两次来到长沙参加筹备会议。经过6个月的构思,3个月的准备,最终,活动确定以“寻韵湖湘”为主题。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19年5月,“寻韵湖湘——湘港青年学子历史文化交流公益行”活动成功举行。来自香港浸会大学、中南大学的青年学子在湖南联合开展乡村古建筑保护调研、乡村教育义工服务,还一起参观了湖南省博物馆、岳麓书院、湖南卫视等地,通过5天的实地走访和交流互动,增进了香港学生对祖国科技、教育、文化的了解,也增进了湘港两地的文化交流。 这些年,“广电湘军”“出版湘军”成为湖南闪亮的文化名片。我正在构思怎样把湖南的文化,尤其是走在全国前列的影视文化,介绍给更多的香港年轻人,计划组织湘港两地的年轻人进行线上分享交流,希望通过他们将更多的中国好声音传播到海外。 我计划来湖南组织文化交流活动,把“寻韵湖湘”活动延伸推广至湘港两地的中学生,形成湘港两地学子交流活动的长效机制,让香港更多的年轻人来到湖南,和湖南青年学子一起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何汉权:致力培育年轻一代家国观念 何汉权,省政协委员、香港教育评议会主席、国史教育中心校长 我生在澳门,长在香港,后来考入台湾大学历史系,1984年回香港执教至今。早在17年前,我便提出香港要重视国史教育,否则不利于民族认同。 2018年,我成立了香港国史教育中心,并担任校长。国史教育中心以“赓续中华历史文化的传承,建构国民身份认同”为宗旨,以多种形式推展国史教育。 “一国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我很喜欢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的这句话。中国历史是一门有逻辑、有内容、有温度的学科,把这门学科认真学好,更能处理好“香港情怀”“国家观念”“世界视野”三者关系。 我经常跟学生讲,不了解春秋战国的历史,怎么会知道百家争鸣的思想碰撞;不了解近代国家苦难史,怎么会知晓西方列强对我们犯下的累累罪行;不了解中国灿烂的文化,怎么能理解我们为何要以中华文化而骄傲。 从香港当前的情况来看,“国家观念”这一环是有缺失的。在香港中学,中文科考试内容没有认真规划中华文化的吸纳,经典文章阅读、考核所占的比例甚少。 近5年来,我们与香港多个致力于推动国史、国学和国情教育的机构合作,举办了讲座、教学研讨会、交流考察团等活动,推动蕴含国史、国学、国情三合一的“国民教育”。 △2021年10月11日,香港小学生在香港中央图书馆观看《国家相册》大型图片典藏展。 当下,香港初中中史科课程修订踏入第二年,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委托国史教育中心,把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放的《中国通史》纪录片重新剪辑成400条长约3至6分钟的短片。我们邀请了30名前线及资深教师,根据中史科课程指引,制作教案和工作纸,并由专业配音员配上粤语旁白,期望能广泛应用,让更多人正确认识中史。 对于湖南,我身虽久未至,但心一直向往之。1984年我大学毕业,前往内地旅行的第一站就是长沙的爱晚亭和岳麓书院。湖湘文化源远流长,经世致用、心忧天下的思想要求我们关注社会,投身实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20年,我有幸被增补为湖南省政协委员,因疫情防控需要,3年都没有机会来湘参加省两会,甚为遗憾。虽不能亲临现场,但是我通过“云上”连线参会,围绕“十四五”规划、现代化新湖南建设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政协云平台让香港委员广泛参与履职,在特殊疫情形势下,紧密联系着湘港情谊。 转眼间,香港回归祖国已25年,亦是第六届特首就位之年。香港政府增设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将文化事务、创意产业、旅游统整在一起,意在推进香港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在此背景下,我希望能将国史教育中心打造成“湘港”教育交流平台,让香港学生感受悠久和深厚的湖湘文化,两地学生也可通过这个平台进行更为深入的交往交流。 许立:文化交流给湘港带来无限可能 许立,省政协委员、欧宝远东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 我见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时装产业的繁荣,那是特殊年代下深受海外流行文化影响的产物。如今,与越发开放的内地市场加强合作,已经是香港时尚行业一条不可回避的发展之路。 来到湖南后,我了解到湖南的传统服饰文化起源早,积淀了丰富的民族的多样性。如果能不断注入一些新派思维,可能会带来更多美好的视觉冲击和享受。 在香港和湖南,我感受着多元文化的碰撞,也相信文化交流将给两地的发展带来无限可能。 我的童年是在厦门鼓浪屿度过的,记忆中那里是一个音乐之都,街头巷尾都能见到不少艺术从业者。艺术所独有的自由和创造性,从小就印刻在我的脑海中。 上世纪70年代,我12岁那年,跟随家人来到了香港。在那个年代的香港,约有40%的产业都与时装相关,从设计到生产,创意和人才都层出不穷。这座城市的开放,让全球各地、各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得以在这里碰撞、交流、融合,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港式潮流。1986年,我也紧随潮流,选择加入这支庞大的队伍,成立了一家生产箱包、皮具及各种服装的公司。 90年代,我的目光投向了内地城市——深圳。选择深圳,我看到的不止是距离的贴近和政策的支持,更是看到了这座飞速崛起的城市,潜力无限。把公司开到深圳之后,我就过上了两地跑的生活,几乎每天早上从香港赶到深圳来上班,晚上又回到香港。 我和湖南结缘,最早可以追溯到1997年。 那时,湘西自治州邀请我担任经济顾问。因此,我第一次来到了湖南,走遍了吉首、凤凰,见到了许多漂亮的少数民族服饰。尤其是土家族的刺绣、苗族的蜡染,那些鲜艳的色彩、独特的图腾,令人一见难忘。 △ 张家界的土家族刺绣品。 20多年过去,没想到我成为了湖南省政协委员,又有了多次来到湖南的机会。高楼起,高铁通,这期间,最重要的改变,或许还是人们的思维方式更为开放。 那些惊艳过我的传统民族服饰,曾经因为闭塞而“养在深闺人未知”,当人们渐渐意识到它们的美丽,却又觉得它们离日常生活有些遥远。实际上,传统和时尚并不矛盾。 我们要做的,就是打破“罩子”,走出去,去对接外面的需求。 我想,湖南需要一群专业的人,去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有创意的设计中,去打造一个甚至多个IP,产生放大效应。我希望香港和湖南的时尚人才能够有更多的交流,通过艺术跨界等方式来扩大时尚的影响力,更期待看到湖南的传统服饰文化能够真正走向国际。 记录|政协融媒记者 陈尽美 仇婷 廖宇虹
|
上一页
1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