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朋飞:带着使命而去,不负使命而归 | 我的“疫线”故事2020-03-25 12:33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作为在邵阳工作的湖北人,他主动请战,在黄冈奋战了终生难忘的55天。
我叫张朋飞,是湖南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员。从1月28日深夜抵达黄冈,到3月22日从黄冈返回湖南,我们在黄冈奋战了终生难忘的55天。 离开黄冈那天,黄冈人民送别我们的队伍有十几公里,令我数次热泪盈眶。我这辈子从没见过这么隆重的场面。大家虽然都戴着口罩,但我能感受到那份巨大的热情。我们带着使命而去,不负使命而归,这是我一生中最值得纪念的时刻。
没有告知在湖北的父母 对我而言,这次出征有着更为特别的意义。 我是湖北孝感人,在武汉读的大学,在武汉与爱人相识相知,这座城市留给我太多美好的回忆。所以这次疫情暴发之初我就想,有机会一定要回去支援武汉。 我最初得知新冠肺炎的消息是通过自媒体和大学同学微信群,在武汉各个医院工作的同学证实存在大量不明原因发热、咳嗽的肺炎病人,工作量较平时激增,大量病人涌入门诊、急诊,他们已经不堪重负。作为一名呼吸科医生,我敏锐地感觉到疾病来势汹汹。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之迅速还是超出了预料。当医院领导提出支援湖北后,我毫不犹豫递交了请战书。大约一小时后,医院决定成立由3名医生、1名院感人员、8名护士组成的团队支援湖北。我爱人也非常支持我,我们约好,不告知在湖北的父母和妹妹,免得他们担心。 1月28日,我带着简单的行李和必要的防护装备赶赴火车站,加入到共75人的邵阳援鄂医疗队。到了长沙,邵阳队汇合怀化队组成137人湖南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开赴武汉。 到了武汉,下了火车,站在站台上,发现整个武汉安静得可怕,除了零星的车辆,看不到一个行人,让我不禁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很快我们接到通知,即将开赴疫情严重的黄冈市。由一辆警车导引,数辆大巴车将我们送到了黄冈市。
当晚23时30分左右,我们到达黄冈,黄冈市领导及酒店工作人员在迎接我们,对我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同时我感到形势严峻,担子很沉重。 我是湖北孝感人,在武汉读的大学,在武汉与爱人相识相知,疫情暴发之初我就想,有机会一定要回去支援武汉。 虽说是在清洁区,但是取下口罩意味着可能存在感染风险,大家都开玩笑说“防火防盗防同事”。 有病友会主动提出帮忙,手法一看就是专业的,一问才知道是本地护士,我们觉得非常心疼。
曾经饿得头晕眼花 到黄冈第二天,我们立即开会了解本地疫情。湖南二队迅速分配医护人员组成工作小组,开展穿脱防护服的培训,要求人人熟练掌握,做到医护人员零感染。我们刚到时,黄冈的新冠肺炎确诊人数200多例,上升势头迅猛,很快突破1000例,令我们感受到了压力。 培训3天后,我们到了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开展工作。这里原本是黄冈市中心医院新建的院区,计划今年6月完工,根据院感要求紧急完成了病房改造,一切都是那么的紧迫。 我第一次进隔离病房开展工作时特别紧张,虽然经过多次反复练习,但还是面临很多挑战。穿隔离衣、防护服、戴护目镜,确定身上每一寸皮肤都在包裹当中,没有问题后开门进入了隔离病房。才进入一会,就觉得呼吸困难,由于隔离服、防护服不透气,很快衣服湿透了,护目镜起雾了,视野变得非常小,听力也明显下降。 询问患者病史的时候,必须很大声才能听得见,走路也不能太快,怕防护服扯动使面部皮肤裸露在外。记录病情时,戴着手套也不如平时那么灵活。很多病人很焦虑,反复询问病情,了解检查结果,工作效率不到平时的五分之一。 在工作了近8小时后,出隔离病房还要严格脱隔离衣及洗手消毒,一整套流程下来过去了半小时,我们早已饿得头晕眼花。后来进行了工作优化,加强轮换,再没有这么长时间的工作,很好地保存了体力。 工作期间的吃和睡,是我们面临最大的困难。8小时的上班时间,中餐和晚餐可能在工作地点吃。吃饭是唯一需要取下口罩的时候。虽说是在清洁区,但是取下口罩意味着可能存在感染风险,因为你不知道你的队友中有没有人会感染,大家都开玩笑说“防火防盗防同事”。我一般是趁别人不在的时候,站在窗边迅速吃掉一盒饭。 值夜班的时候,不管在隔离病房里还是在办公区,我们都只能坐着或靠着打会盹,要么穿防护服,要么也要戴口罩,呼吸困难,腰酸背痛,而且夜里特别冷,几个小时的夜晚特别漫长;但如果不休息,很多医生和护士又熬不住。在这里,自由的呼吸成了一种奢侈。 老人达到了出院标准,他拿出那份遗嘱给医生看,然后一把撕烂了,转而写了封感谢信 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这是全球目前唯一证实抗疫成功的例子,值得其他国家参考和借鉴。
医患关系前所未有的和谐 55天里,我们经历了太多感动。刚到黄冈的时候,防护物资还比较缺乏,当地医护人员省出隔离衣给我们用;当我们的护士戴着双层手套打不上针的时候,有病友会主动提出帮忙,手法一看就是专业的,一问才知道是本地护士,我们觉得非常心疼。 有了国家的免费治疗政策,治疗成了最纯粹的事情,医患关系前所未有的和谐,让病人早点好起来是我们唯一的心愿。 有两个病人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是9岁的孩子,他和爷爷奶奶都得了新冠肺炎,小家伙病情很轻,住了10天左右就出院了;但爷爷发热、咳嗽症状明显,肺部感染治疗了20多天,一度很紧张很焦虑,后来都出院了。这是一个典型的家庭聚集发病,如果有一个人丧失生命,将会使这个幸福的家庭陷入最深的悲伤之中。 还有一个84岁的老人,基础疾病多,自觉挨不过去了,拒绝吃东西、拒绝输液,并偷偷写好了遗嘱。我的同事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从病房外给他带了新鲜水果,带了营养品,轮流劝他吃饭,联系家属每天给他打电话,鼓励他好好活下去,渐渐地患者转变了思想,同意吃饭,积极配合输液治疗,我们同时进行了中医调理,病情逐渐好了起来。 后来这位老人达到了出院标准,他拿出那份遗嘱给医生看,然后一把撕烂了,转而写了封感谢信。我们把感谢信贴在走廊墙上,告诉大家这封信背后的故事,鼓励病人树立信心,战胜病魔。后来,墙上的感谢信逐渐多了起来,都是说不尽的感谢和祝福,给了我们一种很大的成就感。 在国家一系列措施和黄冈人民的努力下,近一个月后,黄冈的疫情得到了明显控制,终于在3月16日,最后5个病人治愈出院。 那天是我最后一个夜班,清晨我和另一位医生最后一次查房,询问病人情况,开好药物,通知做好出院准备,向他们告别,送上美好的祝愿。最后我和护士们整理了病房,望着整洁、干净、空荡的病房,我们不禁感慨万千。我们刚来的时候是紧张不安的,最后病人高高兴兴出院,我们终于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黄冈的新冠肺炎病人清零后,随着回家的脚步临近,我们向一直照顾我们生活的酒店工作人员、司机大哥表示了感谢。我们所有医务人员零感染,圆满完成了使命,均被授予黄冈“荣誉市民”,这对我们来讲是一个莫大的荣耀! 此次疫情给我最深的感受是,传染病的防控必须遵循科学规律,协调统一,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用这种繁琐而有效的办法控制疫情。正是有了国家的统一指挥,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各部门严密分工,各自履行职责,查漏补缺,才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这是全球目前唯一证实抗疫成功的例子,值得其他国家参考和借鉴。 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是统一协作的国家力量是无穷的。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连接在一起,成为了历史洪流的一部分。这次疫情是中华民族复兴路上的一次严峻考验,而支援黄冈必将成为我铭记一生的重要时刻。
文字整理:湘声报记者刘敏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