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判的赡养费不给会怎样
一、法院判的赡养费不给会怎样
若法院判决的赡养费不给,将引发一系列法律后果。
从法律执行角度,赡养义务人拒不支付赡养费,权利人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有权通过多种强制手段保障权利人权益,如查询、冻结、划拨赡养义务人的银行存款,直接从其账户中划扣相应金额用于支付赡养费;也可查封、扣押、拍卖其名下的财产,以拍卖所得支付。
在信用方面,这种行为会严重影响赡养义务人的个人信用。其可能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在诸多领域受限,如限制高消费,无法乘坐飞机头等舱、高铁一等座,不能入住星级以上宾馆;在金融信贷领域,贷款或办理信用卡会因不良信用记录而受阻。
情节严重时,赡养义务人还可能面临刑事处罚。若有能力执行却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情节恶劣的,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最高可处七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总之,不履行法院判决的赡养义务,不仅违背道德,更会遭受法律制裁。
二、法院规定最低赡养费是多少
法院并没有统一规定具体的最低赡养费数额,赡养费的确定通常会综合多方面因素来考量。
一是被赡养人的实际需求。包括其基本生活费用,如食品、住房、医疗保健、衣物等方面的支出。若被赡养人患有重大疾病或有特殊护理需求,相应费用也会纳入考虑。
二是赡养人的经济能力。赡养人的收入水平、财产状况等是重要参考。收入较高、财产较多的赡养人,可能需承担相对较多的赡养费;而经济条件较差的赡养人,在其能力范围内承担相应责任。
三是当地的生活水平。不同地区的生活成本差异较大,一般经济发达地区的生活水平高,赡养费标准可能相应较高;经济欠发达地区则相对较低。
在具体案件中,法院会根据上述因素,结合案件实际情况,通过合理计算和权衡,确定一个符合公平、合理原则的赡养费数额,以保障被赡养人的基本生活。
三、法院对赡养老人有什么明文规定
法院在处理赡养老人相关案件时,依据多方面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扶助和保护的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缺乏劳动能力或者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成年子女给付赡养费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赡养人应当使患病的老年人及时得到治疗和护理;对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应当提供医疗费用。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赡养人应当承担照料责任;不能亲自照料的,可以按照老年人的意愿委托他人或者养老机构等照料。
法院在审理赡养案件时,会综合考虑老人实际需求、子女经济状况等因素,判定子女是否履行赡养义务,确定赡养费数额等,以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维护家庭关系和谐稳定。
以上是关于法院判的赡养费不给会怎样的相关回答,遇到相似问题不要慌,点击咨询快速找到专业、合适的律师,深度沟通法律需求,快速获得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