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使用证权属的法律规定是怎样的

2025-11-07 21:43:14 法律在线 0
  土地使用证权属的法律规定是怎样的?土地使用证权属相关法律规定:国有土地,单位和个人需依法取得使用权并领证,在规定内使用;集体土地,除规定属国家的外归农民集体,用于非农业建设要登记领证。土地权属变更有严格规定,需依规办手续。具体详细内容和湘声在线网小编一起来看看。

   一、土地使用证权属的法律规定是怎样的

   土地使用证权属相关法律规定如下:

   首先,国有土地方面,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单位和个人使用国有土地,需经法定程序取得相应土地使用权,并依法登记领取国有土地使用证,以确认其使用权益。使用人在规定范围内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权利,但不得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等。

   其次,集体土地方面,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用于非农业建设的,由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集体土地使用证,确认建设用地使用权。

   再者,土地权属变更有严格规定。无论是国有土地还是集体土地,变更土地用途、转让土地使用权等,都要依照法律规定办理审批、登记等手续,以保障土地使用证权属的合法性与稳定性,维护土地管理秩序和当事人合法权益。

   二、房啟房转让时,土地出上金谁承担

   关于房产转让时土地出让金的承担问题,需依据具体情况判定。

   首先,若转让双方在合同中对土地出让金的承担有明确、合法的约定,那么按照约定执行。合同作为双方意思自治的体现,只要内容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就具有法律效力,双方应依约履行。

   其次,若合同没有约定,则需看该房产的性质及相关政策规定。例如,对于一些房改房、经济适用房等特殊性质房屋的转让,根据相关政策法规,土地出让金可能由转让方承担,以满足房屋上市交易的条件并完成产权转移。

   再者,在某些地区可能存在地方规范性文件对土地出让金承担作出统一规定,这种情况下则需遵循当地规定。

   总之,房产转让时土地出让金的承担,有约定从约定,无约定则依据房产性质和相关政策法规、地方规定等来确定承担主体。

   三、划拨土地使用权的法律限制有哪些

   划拨土地使用权存在多方面法律限制:

   其一,转让限制。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通常需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审批。未经批准,不得擅自转让。获批转让的,受让方一般要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并缴纳土地出让金。若可不办理出让手续,转让方也需将转让收益中的土地收益上缴国家。

   其二,出租限制。以划拨土地使用权上的房屋出租,租金中所含土地收益应上缴国家。土地使用者若未经批准擅自出租划拨土地使用权,属于违法行为,会面临相应处罚。

   其三,抵押限制。划拨土地使用权抵押时,其抵押价值应扣除应上缴的土地出让金。抵押权实现时,也要先缴纳土地出让金后,抵押权人才能优先受偿。

   其四,用途限制。划拨土地有特定用途,如用于公益事业、国家重点项目等。改变用途需经原批准机关批准,不符合规定用途的使用属于违规。这些法律限制旨在确保划拨土地合理使用,维护土地管理秩序和公共利益。

   以上是关于土地使用证权属的法律规定是怎样的的相关回答,如您正遇到法律难题不知道怎么解决?或者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律师,请点击咨询按钮,可以根据你的大概情况为匹配到最合适的本地专业律师。
声明: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234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