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行政组织体系的现代化构建
常德市人民政府作为地方国家行政机关,严格遵循"三定方案"(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原则构建组织体系。现设工作部门32个,包括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局、科技局等核心机构,并辖武陵区、鼎城区等9个区县(市)政府。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市政府建立了"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实现85%以上事项"一网通办"。特别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创新设立跨部门协调办公室,形成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机制。这种矩阵式管理模式,既确保政策执行效率,又适应了区域性特色发展需求。
二、智慧政务服务的创新实践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常德市人民政府打造的"我的常德"APP已成为智慧城市标杆。该平台整合社保查询、公积金提取等286项高频服务,注册用户突破200万,日均办理业务量超1.2万件。政务服务中心推行"一窗受理"模式,将平均办理时限压缩至2.1个工作日。针对老年人等特殊群体,保留传统服务窗口并开展上门帮办。在2023年全省营商环境评估中,常德"政务服务"指标位列前三,其"证照分离"改革经验更被作为典型在全省推广。这种既有科技温度又兼顾公平性的服务设计,体现了人民政府的根本宗旨。
三、产业经济的战略布局
常德市人民政府锚定"三高四新"战略定位,构建"3+4+5"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培育装备制造、烟草、生物医药三大千亿产业,2023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3%。中联重科常德工业园、常德烟厂易地技改等重大项目相继投产,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在乡村振兴领域,市政府推动"常德香米""石门柑橘"等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42个。这种"工业强市+农业特优"的双轮驱动模式,使常德经济总量稳居全省前三,走出了一条内陆城市高质量发展之路。
四、民生保障的温度与精度
民生支出占比连续五年保持在75%以上,常德市人民政府用真金白银兑现"为民服务"承诺。在教育领域,新建扩建中小学48所,新增学位5.2万个,义务教育大班额全面消除。医疗保障方面,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全覆盖,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针对老旧小区改造这一民生难点,创新"群众点单、政府买单"模式,累计改造小区452个,惠及居民12.6万户。这些举措背后,是市政府通过"民情恳谈会""网络问政"等渠道建立的精准需求反馈机制,确保每一分民生投入都用在刀刃上。
五、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
根据《常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市政府将重点推进"一中心两枢纽三基地"建设。即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构建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枢纽,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农业基地和文旅康养基地。计划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城镇化率达到62%。在生态建设方面,实施洞庭湖总磷浓度控制攻坚,确保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100%。这份蓝图既延续了"桃花源里的城市"人文基因,又注入了"智造名城"的现代活力,展现出常德市人民政府引领城市转型升级的战略定力。
从精干的组织架构到智慧的政务服务,从活力的产业经济到温暖的民生保障,常德市人民政府正以系统思维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在新时代征程上,这座洞庭明珠城市将继续书写政府效能提升与人民幸福感增强的双重篇章,为地级市政府治理提供"常德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