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老校的薪火传承之路
创办于1938年的常宁一中,前身为湖南省立第十五中学,在抗战烽火中孕育而生。八十四载办学历程中,学校先后获得"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校园内保存完好的民国时期教学楼与现代化智慧教室交相辉映,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活化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校图书馆珍藏的2万余册古籍文献中,包含清代同治年间的《常宁县志》孤本,这些珍贵史料为开展地方文化研究性学习(项目式教学的一种)提供了独特资源。
创新教学模式的双轮驱动
常宁一中构建的"基础课程+特色课程"双轨体系颇具亮点。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的同时,开发了《南岳文化探微》《耒水流域生态研究》等23门校本课程。其独创的"三环六步"教学法(预习导学、课堂探究、巩固拓展三个环节),使该校在近五年衡阳市学业水平测试中,重点本科上线率稳定在78%以上。你是否好奇这种教学模式的奥秘?关键在于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与现代的翻转课堂有机结合,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实现个性化学习追踪。
名师团队的锻造与传承
学校现有特级教师5人,正高级教师3人,形成以"湖南省芙蓉教学名师"李建国老师为核心的数学教研团队。通过"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制度,近三年培养出12名市级教学能手。特别在物理学科建设方面,由全国优秀教师领衔的教研组开发的"生活化物理实验"课程包,已推广至全省36所中学。这种师资培养模式的成功,得益于学校每年投入教师培训经费超过150万元,确保教师队伍持续保持专业活力。
多维浸润的校园文化生态
常宁一中的"三节三月"活动体系(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月、文明月、感恩月)已成为素质教育的品牌项目。其学生社团联合会下辖42个社团,其中"楚韵文学社"连续七年获得全国中学生优秀社团称号。更值得关注的是,学校将地域文化融入德育工作,通过组织"重走湘南起义路"等红色研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这种文化育人模式如何产生实效?关键在于将隐性教育与显性课程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完成价值观塑造。
多元出口的成才立交桥
2022年高考数据显示,常宁一中不仅保持78.6%的一本上线率,更有27名学生通过强基计划(高校特殊招生渠道)进入双一流大学。在学科竞赛方面,近三年获得省级以上奖项达156人次,其中信息学奥赛团队两次闯入全国决赛。学校与国防科技大学共建的"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已输送14名飞行学员。这种多元成才路径的实现,源于学校建立的"学业规划—特长发展—升学指导"三位一体培养体系,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的发展方向。
从抗战烽火中走来的常宁一中,用八十四年的教育坚守诠释了"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的校训真谛。这所衡阳地区的教育明珠,正以其独特的办学智慧继续书写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新篇章。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常宁一中持续创新的育人实践,值得基础教育界深入研究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