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我们既拥有大自然的丰厚馈赠,也拥有祖先留下的大量珍贵文物。它们既是五千年文明长河的源流,也丰富和塑造着我们当下的精神世界。认识它们,汲取其中的优秀成分,是当代人责无旁贷的使命。而在今天,有了现代科技的加持,我们得以用最立体和鲜活的方式与它们紧紧相拥。

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在我省也有诸多成功的实践。在永州浯溪碑林,唐代摩崖石刻曾因风化侵蚀陷入“字迹难辨”的困境。如今,它们在一群“90后”技术团队的手下获得新生。该团队用专业设备从数十个方位采集图像,通过图片叠加和算力支撑,让深度仅0.01毫米的刻痕重新显现,构建起包含505方碑刻和300余位历史名人关系的数字图谱。岳阳楼的夜游项目则上演着另一出“古今穿越”的好戏——依托《岳阳楼记》这一千年IP,数控装置与裸眼全息影像技术编织出四大戏剧场域,让范仲淹笔下的“春和景明”与“渔歌互答”成为可步入的诗意空间。
保护、传承文化和自然遗产是我们现代化事业的重要内容。文化遗产的永恒价值,不在于将其封存于保险柜,也不是简单的“修旧如旧”,而在于以时代语言重新诠释。现代科技不仅让文物“开口说话”,更让它们说出了当代人爱听的故事,甚至让现代人与它们直接“对话”,成就一场双向奔赴的浪漫重生。展望未来,当科技为文化插上翅膀,那些曾静默于时光长河中的瑰宝,将在数字时代迎来最绚烂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