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报告出来后就开庭吗
一、鉴定报告出来后就开庭吗
鉴定报告出来后并不必然马上开庭。
在诉讼程序中,鉴定报告是重要的证据材料之一。其出具后,法院会根据案件的整体进程、排期安排等多方面因素决定是否开庭以及何时开庭。
一方面,如果案件的其他准备工作已就绪,各方当事人均已完成相应准备,且法院的案件排期允许,那么在鉴定报告出具后,法院可能会尽快确定开庭时间,以便推进案件审理,让双方就鉴定报告等证据进行质证、辩论。
另一方面,若存在一些特殊情况,比如还有其他证据需要收集、调查,或者部分当事人提出合理的延期申请等,法院可能会推迟开庭时间。同时,如果涉及多个鉴定,在首个鉴定报告出来后,后续还有其他鉴定未完成,法院通常也会等待全部相关鉴定完成后,再统筹安排开庭,确保案件审理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总之,鉴定报告出具后是否开庭及开庭时间,由法院综合判断决定。
二、交换证据后开庭还会拿出新证据吗
在交换证据后开庭时,有可能会拿出新证据。
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及司法实践,新证据可分为不同情形。对于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届满后新发现的证据,或者当事人确因客观原因无法在举证期限内提供,经人民法院准许,在延长的期限内仍无法提供的证据,可视为新证据。此类新证据,当事人有权在开庭时提交。
然而,法律对新证据的提交有一定限制和要求。当事人若要提交新证据,通常需要及时通知对方当事人及法庭,以便对方有合理时间进行质证准备。法庭会对新证据进行审查,判断其是否符合新证据的法定条件。若不符合,法庭可能不组织质证,该证据也无法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总之,交换证据后开庭存在拿出新证据的可能,但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
三、未成年民事案件开庭会通知家属吗
在未成年人民事案件开庭时,一般情况下会通知家属。
法律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未成年人案件,应当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庭。法定代理人通常就是未成年人的父母等近亲属。这是基于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在诉讼过程中需要法定代理人给予必要的法律帮助、情感支持以及代理其行使相应诉讼权利。
若法定代理人不能到庭,法院也会考虑通知其他合适成年人到场,像未成年人的其他成年亲属,所在学校、单位、居住地的基层组织或者未成年人保护组织的代表等,以保障未成年人在庭审中的合法权益,确保庭审能在合法、公正且有利于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环境下进行。不过,如果未成年人年满十六周岁且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被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时,法院可根据具体案件情况决定是否通知家属。
以上是关于鉴定报告出来后就开庭吗的相关回答,遇到相似问题不要慌,点击咨询快速找到专业、合适的律师,深度沟通法律需求,快速获得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