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国土总面积中,山地占51.2%,丘陵占19.9%,台地占14.2%,平原占14.7%,大致构成“七山一水二田土”的格局。湖南三面环山,形成从东南西三面向东北倾斜开口的不对称马蹄状,境内最低点是临湘县的黄盖湖,海拔24米;最高点是石门境内的壶瓶山,海拔2099米。省内河网密布,水系发达,5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341条,淡水面积达1.35万平方公里,洞庭湖是全国第二大淡水湖,湘江、资水、沅水和澧水等四大水系覆盖全省,其中湘江是长江七大支流之一,全省天然水资源总量为南方九省之冠。湖南地处中部,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枢纽地位,省内交通便利,水陆空综合交通体系立体衔接、纵横交错、通江达海。2021年末,全省公路通车里程24.1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083公里;铁路营业里程5909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249公里。
湖南山川秀丽,名胜古迹众多,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古有“潇湘八景”(潇湘夜雨、平沙落雁、烟寺晚钟、山市晴岚、江天暮雪、远浦归帆、洞庭秋月、渔村夕照),现有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邵阳崀山丹霞地貌2处世界自然遗产;老司城1处世界文化遗产;5A级景区9家、4A级景区121家、3A级景区326家,其中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是我国首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的自然名品,南岳衡山是中华五岳之一,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此外,伟人故里韶山、佛教圣地大乘山、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凤凰古城、常德桃花源等景区景点光彩夺目,受到了越来越多海内外游客的青睐。2020年,全年国内游客6.9亿人次,其中入境游客17.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262.0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收入8258.4亿元,入境旅游收入5116.7万美元。
湖南物产富饶,俗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谓,是著名的“渔米之乡”。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如粮食、棉花、油料、苎麻、烤烟以及猪肉等均位居全国前列。2021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662.36亿元,增长10.4%。其中,农业产值3532.87亿元,增长3.6%;林业产值455.82亿元,增长9.5%;牧业产值2542.51亿元,增长20.6%;渔业产值570.82亿元,增长4.3%。湖南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矿种146种,探明资源储量矿种111种。其中,能源矿产7种,金属矿产39种,非金属矿产63种,水汽矿产2种。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按照“三个着力”的要求,抢抓“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发挥“一带一部”区位优势,大力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加快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全省经济社会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势头,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社会事业突飞猛进、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初步核算,2021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46063.09亿元,位居全国第9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22.92亿元,比上年增长9.3%;第二产业增加值18126.09亿元,增长6.9%;第三产业增加值23614.08亿元,增长7.9%。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8.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596.85亿元,增长14.4%;进出口总额5988.6亿元,增长22.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50.69亿元,增长8.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993元,增长8.9%,其中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4866元、18295元,分别增长7.6%和10.3%。
注: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相关数据均为快报数;地理信息来源于《湖南省地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