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位费争议的核心,不在于该不该收,而在于怎么收。茶位费不能变成“必选费”,剥夺消费者的选择权;不能变成“人头费”,不论喝不喝茶、用不用餐具都照收不误;更不能“只收费不服务”,以传统之名行强制消费之实。立法规范茶位费,本质上是为传统习俗与现代消费权益寻找平衡点。
尊重传统不等于墨守成规,早茶文化需要传承,但传承的方式应当与时俱进。明码标价、事前告知——这些要求都是消弭争议的关键。放眼全国,茶位费之争实则反映了餐饮服务业“收费”问题带来的普遍困惑。从“开瓶费”到“包厢最低消费”,从“消毒餐具费”到“餐位费”,类似争议屡见不鲜。其共性在于,商家往往将经营成本转嫁为隐性收费、强制收费,而消费者则花钱花得不明不白、不情不愿。
茶位费该何去何从?答案或许就藏在“尊重”二字里:尊重传统,也尊重消费者;尊重习惯,也尊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