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如何识别网络暴力
一、法律如何识别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在法律上的识别主要依据以下方面。
从行为表现看,一是侮辱行为,例如通过网络公然贬低他人人格、损害他人名誉,采用辱骂性的词汇等。二是诽谤行为,编造虚假事实并在网络上传播,对他人造成负面影响。三是侵犯隐私行为,未经他人同意在网络上公开他人隐私信息,如个人身份信息、家庭住址、私人生活细节等。
从主观故意角度,实施网络暴力的人存在故意损害他人权益的主观心态,而不是无心之失。
从造成的后果来识别,网络暴力行为致使他人的社会评价降低、名誉受损,给受害人带来精神上的痛苦,如出现焦虑、抑郁等精神状态,或者在经济上遭受损失,例如因为名誉受损导致工作机会丧失、商业合作中断等情况。这些情况综合起来,就可被法律识别为网络暴力行为,从而受到相应法律的规制。
二、遇到网络暴力威胁怎么办
如果遇到网络暴力威胁,可从以下方面应对:
(一)保留证据。通过截屏、录屏、保存聊天记录等方式,将网络暴力威胁的内容完整保留,这是后续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依据。
(二)要求停止侵权。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投诉举报机制,向发布威胁内容的平台投诉,要求平台删除相关内容,同时要求发布者停止侵权行为。
(三)寻求保护。若感觉自身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威胁者进行警告、处罚等。
(四)提起诉讼。如果网络暴力威胁给自身造成了名誉损害、精神损害等实际损失,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侵权者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三、被网络暴力多久起诉有效
网络暴力起诉的有效时间,要根据具体的侵权行为和涉及的法律规定来判断。
如果网络暴力行为涉及民事侵权,比如侵犯名誉权、隐私权等,适用的是民事诉讼时效规定。一般情况下,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如果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但如果网络暴力行为构成刑事犯罪,例如侮辱罪、诽谤罪等,追诉时效则根据法定最高刑来确定。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不再追诉;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不再追诉;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不再追诉;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不再追诉。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以上是关于法律如何识别网络暴力的相关回答,若您有相似法律问题,细节、证据不同,答案也会不同,建议咨询律师,仅需3~15分钟获得专业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