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认定法律规定
一、劳动关系认定法律规定
劳动关系认定主要依据以下法律规定:
其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用人单位需依法成立,劳动者应达到法定就业年龄且具备劳动能力。
其二,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这体现为劳动者需遵守用人单位的考勤、工作纪律等规定,工作内容由单位安排并获取相应报酬。
其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例如,员工从事的工作与企业的主营业务直接相关。
此外,认定劳动关系还会参考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等能证明身份的证件、考勤记录等凭证。同时,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但具备上述劳动关系特征的,劳动关系也成立。实践中,可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判断,以准确认定劳动关系,维护双方合法权益。
二、员工如何解除劳动关系
员工解除劳动关系有多种情形。
协商一致解除:员工与用人单位经平等协商,就解除劳动关系达成一致并签订协议,即可解除。
预告解除:
(1)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员工应提前三十天向用人单位递交书面通知,告知其离职意向及离职时间。
(2)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试用期员工只需提前三天通知,即可解除劳动关系。
即时解除:若用人单位存在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等法定过错情形,员工有权随时解除劳动关系,无需提前通知。
此外,员工因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员工人身安全的,也可立即解除劳动关系,且无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
员工解除劳动关系应遵循法定程序,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避免给用人单位及自身带来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三、劳动关系需要什么证据
劳动关系认定所需证据包括: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如工资条、银行工资发放流水;工作证、服务证等能证明身份的证件;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考勤记录;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其中,工资支付凭证、考勤记录等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劳动合同是最直接证明劳动关系的证据,应明确约定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劳动报酬等关键信息。工作证、服务证等虽不能直接证明劳动关系,但可辅助证明劳动者身份及在用人单位工作。招工招聘登记表等记录能反映劳动者入职情况。考勤记录能体现劳动者的出勤状态。此外,同事证言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作为证据,但证明力相对较弱。总之,多种证据相互印证,更有利于认定劳动关系。
以上是关于劳动关系认定法律规定的相关回答,如您正遇到法律难题不知道怎么解决?或者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律师,请点击咨询按钮,可以根据你的大概情况为匹配到最合适的本地专业律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