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仲裁申请工伤认定
一、劳动仲裁申请工伤认定
申请工伤认定是启动劳动仲裁涉及工伤案件的重要前置程序。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
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下列材料:工伤认定申请表,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职工伤害程度等基本情况;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人事关系的其他证明材料;医疗机构诊断证明、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和该职工所在单位。对工伤认定结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只有经过工伤认定,后续在劳动仲裁中主张工伤待遇等权益才有坚实依据。
二、劳动仲裁认定工伤挂靠
在劳动仲裁中认定工伤挂靠关系时,需明确几个关键要点。首先,要审查挂靠双方之间的协议约定,确定是否存在真实的挂靠合意,包括对权利义务的划分等内容。其次,看劳动者与被挂靠单位之间是否存在实际的劳动管理关系,如考勤、工作安排、工资发放形式等方面的证据。再者,需考量工伤保险责任主体的认定,虽存在挂靠关系,但不能仅以此排除被挂靠单位应承担的工伤责任,被挂靠单位若从挂靠经营中获取利益,一般应承担工伤保险责任。同时,要分析劳动者是否知晓挂靠关系的存在,若其不知情,更倾向于认定其与被挂靠单位存在劳动关系从而认定工伤。此外,相关证据的收集至关重要,包括劳动合同、工资支付记录、工作证、考勤记录、证人证言等,用以证明劳动者与被挂靠单位之间符合工伤认定的劳动关系构成要件。只有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审查判断,才能准确在劳动仲裁中认定工伤挂靠关系,维护各方合法权益。
三、劳动仲裁认定工伤流程
劳动仲裁认定工伤,一般如下操作:首先,职工所在单位应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若单位未按规定提出申请,工伤职工或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可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申请时需提交工伤认定申请表、劳动关系证明材料、医疗机构诊断证明等。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受理申请后,会进行调查核实,根据审核需要可以对事故伤害进行调查核实。用人单位、工会组织、医疗机构以及有关部门负责安排相关人员配合工作,据实提供情况和证明材料。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出具《认定工伤决定书》或者《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职工或者其近亲属、用人单位对工伤认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认定为工伤后,若涉及劳动争议,可在规定时间内申请劳动仲裁,通过仲裁程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以上是关于劳动仲裁申请工伤认定的相关回答,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遇到的法律纠纷点与需求点,华律平台专业律师将为你1对1解答,给你详细的解决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