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证据怎么搜集的
一、行政诉讼证据怎么搜集的
行政诉讼证据搜集需遵循法定规则与程序,以下为相关要点:
原告方面:
其一,主动搜集对自身主张有利的证据。比如在行政许可案件中,搜集证明自身符合许可条件的材料,像相关资质证书、业绩证明等。
其二,关注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的过程记录。若行政机关现场执法,要留意搜集执法现场的照片、视频等资料,证明行政行为的违法点,如执法人员未依法出示证件等情况。
被告方面:
一是被告应在法定期限内提供作出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通常需提供当初作出行政行为的全部证据,涵盖调查笔录、检验报告等各类证据材料。
二是不得自行向原告、第三人和证人搜集证据。因为行政行为应基于作出时所掌握的证据,不能事后补充搜集证据来证明其合法性。
此外,无论是原告还是被告,都可依法申请法院调取证据。若证据由国家机关保存且调取存在困难,或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等情形,当事人可申请法院协助调取。同时,当事人搜集证据的手段必须合法,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依据。
二、法律在行政诉讼是证据吗
法律在行政诉讼中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证据。
证据是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比如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等,其作用是证实或证伪具体案件事实情况。而法律是裁判的依据,是法官在审理行政案件时,用于衡量行政行为是否合法、正确适用的规范准则。
在行政诉讼里,当事人要提供能够证明行政行为存在、自身权益受影响等相关事实的证据。法官会依据这些证据认定事实,再依据相应法律规范对行政行为合法性作出评判。虽然法律不是证据,但准确适用法律对案件裁判至关重要。例如在判断行政机关作出的处罚决定是否合法时,先依据证据查明处罚所针对的行为事实,再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判断该处罚行为在实体和程序上是否符合规定。所以,法律和证据在行政诉讼中发挥着不同但又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行政诉讼证据不足怎么办
在行政诉讼中若证据不足,可按以下方式处理:
对于原告而言:
其一,原告应积极主动收集补充证据。充分利用法律赋予的权利,通过合法途径,如申请相关部门协助调查、自行收集书证、物证等方式,来强化自身主张的证据支撑。例如,在涉及行政处罚的行政诉讼中,原告可收集能证明自身不存在违法事实的现场照片、证人证言等。
其二,若因客观原因无法自行收集关键证据,可依法向法院申请调取证据。法院会依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予以调取。
对于被告行政机关来说:
行政机关需承担主要举证责任。若证据不足,应反思行政行为作出过程中的证据收集环节是否存在疏漏。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及时补充相关证据,以证明其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但要注意,被告补充证据有严格的时间和条件限制,必须严格遵循法律规定。
此外,无论是原告还是被告,都可以在庭审过程中,通过合理有效的质证环节,对对方提交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提出质疑,削弱对方证据的证明力,以争取有利的诉讼结果。
以上是关于行政诉讼证据怎么搜集的的相关回答,若您有相似法律问题,细节、证据不同,答案也会不同,建议咨询律师,仅需3~15分钟获得专业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