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造谣诋毁别人行为认定

2025-10-30 07:23:23 法律在线 0
  故意造谣诋毁别人行为认定?故意造谣诋毁他人,从民事看侵害名誉权要担责,看内容等是否虚假等;从刑事看情节严重可能构成诽谤罪,自诉案件除外;在网络造谣还可能违反治安法,处拘留或罚款。接下来湘声在线网小编将为您介绍相关内容。

   一、故意造谣诋毁别人行为认定

   故意造谣诋毁别人的行为,在法律上需根据具体情形和后果来认定。

   从民事角度看,若该行为侵害了他人名誉权,即通过捏造虚假事实等方式,降低他人社会评价,受害人可要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认定时,需看造谣诋毁的内容是否虚假,是否指向特定人,以及是否造成他人社会评价降低等。

   从刑事角度,若造谣诋毁行为情节严重,可能构成诽谤罪。比如,多次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或造成他人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或严重影响他人工作、生活等。诽谤罪是自诉案件,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此外,在网络空间造谣诋毁他人,还可能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可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二、故意谣言罪怎么判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针对“编造谣言”的行为,其刑事追究的基准量刑档位设定成了“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而对于性质更为恶劣、情节更加严重的“恶意编造谣言”,其最高量刑档次也不会超出“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这一上限。

   如果编造的谣言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和后果,则量刑档次可能会从三年至七年不等的有期徒刑进行裁定;若虽未产生实质性的危害结果,却对社会公共秩序构成了严重干扰,那么此类情况下的量刑档次也将被划分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等不同程度的刑罚。

   我们可以明确地说,“恶意编造谣言”的行为,其最高量刑档次为“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三、故意散布谣言怎么定罪量刑

   散布谣言罪的法定刑罚之规定如下:

   (1)行为人需要故意捏造事实,制造舆论的源头;

   (2)该行为人有义务将捏造的事实广泛地传播出去;

   (3)诋毁他人之行为必须针对性地指向特定之人,并不一定要求明确指出姓名,只需根据诋毁的内容便可推断出被害者为谁;

   (4)将捏造的事实用于诋毁他人的行为必须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情节严重主要表现在使受害人精神失常甚至导致其自杀等极端情况。

   关于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的构成要素如下:

   1、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的犯罪主体为一般公民,年满十六岁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可成为犯罪嫌疑人;

   2、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的主观心态必须是故意为之,即为了扰乱社会秩序,明知并无任何危险、疫情、灾害、警报等情况,却故意编造这些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仍故意在信息网络或其他媒体上予以传播;

   3、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所侵犯的客体为社会秩序,包括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单位的工作、生产、经营、教育、科研等活动秩序,公共场所、交通秩序,以及广大民众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

   4、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编造虚假的危险、疫情、灾害、警报等信息,在信息网络或其他媒体上进行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仍然故意在信息网络或其他媒体上进行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以上是关于故意造谣诋毁别人行为认定的相关回答,遇到相似问题不要慌,点击咨询快速找到专业、合适的律师,1对1深度沟通法律需求,3~5分钟获得解答!
声明: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234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