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仲裁如何确认工伤
一、劳动仲裁如何确认工伤
在劳动仲裁中确认工伤,需遵循一定程序和标准。首先,要确定存在劳动关系,这是认定工伤的基础。可通过劳动合同、工资支付记录、工作证、考勤记录等证据来证明。
其次,需满足工伤认定的情形。一般包括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等。
然后,职工或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应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提交工伤认定申请表、劳动关系证明材料、医疗诊断证明等相关材料。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受理后会进行调查核实,作出工伤认定决定。若对工伤认定决定不服,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在劳动仲裁阶段,工伤认定决定书是重要证据,用于支持劳动者要求用人单位承担工伤赔偿责任的主张。
二、劳动仲裁如何认定工伤
劳动仲裁认定工伤,需遵循一定标准和程序。首先,要确定是否符合工伤认定范围,即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等情形。工作时间包括正常工作时间以及加班时间等合理延伸。工作场所通常涵盖用人单位安排的工作区域及因工作所需涉及的相关区域。因工作原因则需结合具体行为与工作任务的关联性判断。
其次,需有相关证据支持。如劳动合同、医疗诊断证明、证人证言、事故现场描述等。劳动合同能证明劳动关系,医疗诊断证明明确伤害情况,证人证言可佐证事故发生经过,事故现场描述有助于还原事件全貌。
再者,用人单位若认为不属于工伤,应承担举证责任。若其无法提供有效证据反驳,则工伤认定可能性较大。
最后,劳动仲裁机构会综合审查各方证据及事实,依据法律法规做出工伤认定结论。一旦认定为工伤,劳动者可依法享受工伤待遇,如医疗救治、停工留薪期工资、伤残津贴等。
三、劳动仲裁能鉴定工伤吗
劳动仲裁不能直接鉴定工伤。工伤鉴定是认定工伤性质及等级的重要环节,通常需按照特定程序进行。
一般来说,工伤认定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劳动仲裁主要处理劳动争议,如劳动合同纠纷、工资福利待遇争议等。工伤鉴定结论是劳动仲裁中涉及工伤赔偿等问题时的重要依据,但劳动仲裁本身不具备鉴定工伤的职能。
以上是关于劳动仲裁如何确认工伤的相关回答,当前回复为大多数情况的参考答案,若未能解决您的法律问题,?建议直接咨询律师,5分钟快速响应,问题解决率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