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犯罪是否开除公职
一、故意犯罪是否开除公职
故意犯罪通常会导致开除公职。
公职人员代表国家行使公权力,其行为应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故意犯罪严重违反了法律,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和公职人员形象。
从法律规定来看,一般对于因故意犯罪被判处刑罚的公职人员,单位会给予开除处分。这是为了维护公职队伍的纯洁性和公信力,确保公权力依法正确行使。
故意犯罪反映出该公职人员缺乏基本的法律意识和职业操守,不具备继续履行公职的条件。开除公职能起到威慑作用,防止类似违法犯罪行为再次发生,也向社会表明对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的态度。
当然,具体情况还需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所在单位、行业的具体规定来综合判定,但总体原则是故意犯罪往往会致使公职人员失去公职身份。
二、精神病犯罪后能开除吗
精神病患者犯罪后,用人单位是否能将其开除,需视具体情况而定。
若该精神病患者在犯罪时处于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状态,依照刑法规定不负刑事责任。在此情况下,用人单位以其犯罪为由开除,存在一定法律风险。因为犯罪行为发生时其无刑事责任能力,不能简单以此认定其不符合岗位要求而解除劳动关系。
但如果犯罪时其精神状态正常,有辨认和控制能力,实施了犯罪行为,用人单位可依据劳动合同约定、规章制度以及法律规定来判断是否解除劳动关系。比如劳动合同中约定了严重违反单位纪律可解除合同,或者单位规章制度明确将此类犯罪行为列为严重违纪情形,且该规章制度制定程序合法并已向劳动者公示,那么用人单位可以依法解除劳动合同,将其开除。总之,要综合考虑犯罪时的精神状况以及用人单位自身相关规定和法律依据来判定能否开除。
三、犯罪开除学籍会怎么样
若因犯罪被开除学籍,会产生多方面影响。学业上,意味着之前的学习成果付诸东流,无法继续在原学校完成学业并获取相应学历学位。个人档案中会留下这一严重不良记录,这可能对未来求职产生极大阻碍,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会严格审查档案,看到此类记录可能会拒绝录用。在社会信用方面,也可能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可能会被关联到一些社会信用评价体系中。
此外,被开除学籍后再想接受正规高等教育会面临困难,重新入学需要重新参加考试等流程。而且,这种经历可能会对个人心理和声誉造成打击,周围人可能会因此改变对其的看法。但也并非完全没有转机,如果后续能够改过自新,通过自学、成人教育等其他途径提升自己,依然有可能在其他领域有所发展,逐步弥补曾经的过失,重新塑造自己的人生轨迹。
以上是关于故意犯罪是否开除公职的相关回答,如您正遇到法律难题不知道怎么解决?或者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律师,请点击咨询按钮,可以根据你的大概情况为匹配到最合适的本地专业律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