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庭后不能再提交证据吗
一、开庭后不能再提交证据吗
开庭后并非绝对不能再提交证据。
根据法律规定,当事人应当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若在举证期限届满后提交,需区分不同情况处理。
如果是新的证据,即一审程序中的新证据包括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后新发现的证据,以及当事人确因客观原因无法在举证期限内提供,经人民法院准许,在延长的期限内仍无法提供的证据;二审程序中的新证据包括一审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以及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前申请人民法院调查取证未获准许,二审法院经审查认为应当准许并依当事人申请调取的证据。对于这类新证据,经法院审查核实后可以进行质证和认定。
但若是当事人故意逾期提交证据,且无正当理由,法院可以不予采纳该证据;若该证据与案件基本事实有关,法院应当采纳,并对当事人予以训诫、罚款。
所以,开庭后在符合法定情形下可以提交证据,具体能否提交以及提交后的处理需由法院根据实际情况判定。
二、证据提交之后多久开庭
证据提交后开庭时间并无固定期限。这主要取决于案件适用的程序、法院的案件排期等多种因素。
如果是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通常在受理后的三个月内审结。法院一般会在较短时间内安排开庭,可能在证据提交后的几周内就确定开庭日期。
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一般在六个月内审结。从证据提交到开庭,时间跨度可能从一个月到几个月不等。法院会综合考虑案件复杂程度、自身工作安排等确定开庭时间,需给各方当事人合理的准备时间。
另外,涉及公告送达、鉴定等特殊情况,开庭时间会相应顺延。公告送达可能耗时较长,而鉴定所需时间则依据鉴定事项的复杂程度而定。当事人提交证据后,法院会通过传票等方式正式通知开庭时间,当事人应留意法院通知,做好开庭准备。
三、民事交换证据后多久开庭
民事交换证据后开庭时间并无明确统一的法律规定。一般由法院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安排。
通常而言,交换证据后至开庭间隔时间取决于多方面因素。一方面,案件复杂程度会产生影响,简单案件可能间隔较短,法院能较快安排开庭,以便及时审结;复杂案件因涉及大量证据、法律关系繁杂等,法院需更多时间准备,开庭间隔会相对较长。另一方面,法院的案件排期情况也至关重要,若法院案件积压较多,排期可能较靠后,开庭时间延迟;若案件较少,排期相对容易,开庭时间会较快到来。
当事人可留意法院送达的开庭传票,传票上会明确开庭的具体时间、地点等信息。同时,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也可主动与承办法官或法院相关工作人员沟通,了解开庭安排的大致进度。
以上是关于开庭后不能再提交证据吗的相关回答,如您正遇到法律难题不知道怎么解决?或者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律师,请点击咨询按钮,可以根据你的大概情况为匹配到最合适的本地专业律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