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有关法律有哪些
一、劳动法有关法律有哪些
劳动法相关法律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这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的基本法律,对劳动者的权利义务、劳动就业、劳动合同、工作时间、劳动报酬等诸多方面作出了原则性规定。
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重点规范了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等行为,明确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的权利和义务,旨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为解决劳动争议提供了程序和规则,规定了劳动争议的调解、仲裁程序及相关制度,保障劳动争议能得到公正、高效的处理。
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规定了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确保劳动者在面临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时能获得相应保障。此外,还有一些相关的行政法规、司法解释等共同构成完整的劳动法律体系。
二、劳动法有辞急工这一规定吗
劳动法中虽无“辞急工”这一确切表述,但对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有相关规定。
劳动者享有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一般情况下,需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便可解除劳动合同。这种规定旨在保障用人单位有合理时间安排后续工作交接等事宜。
不过,存在特殊情形。若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
所以,从实质意义讲,在符合法定条件时劳动者能紧急解除劳动关系,但并非宽泛意义上随意的“辞急工”。如果劳动者未按法定程序解除劳动合同,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可能需承担赔偿责任。用人单位也应依法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双方均应遵循法律规定履行权利义务。
三、劳动法因工受伤工资怎么算
职工因工受伤,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具体说明如下:
停工留薪期,是指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期间。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
这里的“原工资福利待遇”,实践中一般是指职工受伤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工资的计算包含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等全部工资性收入。如果职工受伤前工作不满12个月的,按照实际工作月数计算平均工资。
另外,工伤职工评定伤残等级后,停发原待遇,按照有关规定享受伤残待遇。若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的,可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但不再享受停工留薪期待遇。
以上是关于劳动法有关法律有哪些的相关回答,遇到相似问题不要慌,点击咨询快速找到专业、合适的律师,1对1深度沟通法律需求,3~5分钟获得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