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造谣是否可以起诉
一、故意造谣是否可以起诉
故意造谣可以起诉。若有人故意造谣,致使他人名誉受损、精神遭受痛苦或财产遭受损失等,受害者有权提起诉讼维护自身权益。
从民事角度,可提起名誉权侵权之诉。造谣行为传播虚假信息,降低他人社会评价,侵害名誉权。受害者需证明对方存在造谣行为、该行为传播造成自身社会评价降低等损害后果,且两者存在因果关系,以及对方具有主观过错。若诉讼成立,受害者可要求侵权方停止侵权、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还可主张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等。
从刑事方面,若造谣行为达到一定严重程度,可能涉嫌诽谤罪等罪名。诽谤罪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受害者可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追究造谣者刑事责任。
总之,面对故意造谣行为,受害者应保留证据,依法通过诉讼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故意造谣是犯了哪条刑法
故意造谣可能涉及多条刑法规定。若造谣行为针对特定个人,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触犯侮辱罪、诽谤罪。此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若造谣行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比如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造成严重后果的,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另外,若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则构成伪证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三、故意造谣负什么法律责任
故意造谣需承担的法律责任,视具体情形而定:
民事责任方面,若造谣行为侵害他人名誉权,受害人有权要求造谣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主张赔偿损失。比如在网络上恶意散布虚假信息诋毁他人商誉,导致他人遭受经济损失,就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行政责任上,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造谣扰乱公共秩序的,可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如编造虚假恐怖信息在社会上造成恐慌。
刑事责任层面,造谣行为达到一定严重程度会触犯刑法。例如,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若造谣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构成诽谤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以上是关于故意造谣是否可以起诉的相关回答,若对问题还有疑问,可快速咨询律师,华律精选优质律师,三重认证保护,请放心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