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人被起诉如何自保执行
一、担保人被起诉如何自保执行
担保人被起诉面临执行时,可从以下方面争取自保:
第一,审查担保合同效力。查看担保合同是否存在无效情形,比如主合同无效导致担保合同无效,若存在此类情况,担保人可能无需承担担保责任。
第二,核实债务履行情况。确认主债务人是否已履行部分或全部债务,若主债务已履行,担保人自然无需再承担担保责任。
第三,主张法定抗辩权。如主债务诉讼时效已过,担保人可主张时效抗辩,拒绝承担担保责任。
第四,看是否超过担保期限。若在担保合同中约定了担保期限,且债权人在期限届满后才起诉,担保人可提出担保期限已过的抗辩。
第五,审查担保范围。明确自己的担保范围,防止债权人不合理扩大要求。如果债权人的主张超出了担保范围,担保人可拒绝超出部分的履行要求。
第六,积极与债权人沟通协商。尝试达成和解协议,如延长还款期限、重新确定还款方式等,通过协商减少自身可能承担的责任。
在整个过程中,担保人要积极收集证据,按时参加诉讼,向法院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合同担保人承担的责任有哪些
合同担保人承担的责任主要包括一般保证责任和连带责任保证。
一般保证责任下,在主合同纠纷未经审判或者仲裁,并就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仍不能履行债务前,保证人有权拒绝向债权人承担保证责任。但存在特定情形,如债务人下落不明且无财产可供执行等,保证人不能拒绝。
连带责任保证中,当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情形时,债权人可以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也可以直接请求保证人在其保证范围内承担保证责任。
此外,担保人承担保证责任后,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有权在其承担保证责任的范围内向债务人追偿,享有债权人对债务人的权利,但不得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并且,若存在多个担保人,在担保人之间有约定份额的情况下,按约定分担;没有约定份额且都对同一债务提供担保的,承担连带共同保证责任,担保人实际承担责任后可相互追偿应分担份额。
三、合同担保人需要什么条件
合同担保人需满足多方面条件。
民事行为能力方面,须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无法独立实施有效的担保行为,其担保不具法律效力。
偿债能力亦是关键。具有代为清偿债务的能力,意味着当债务人无法履行债务时,担保人有足够资产承担责任。如企业作为担保人,要有良好财务状况和稳定现金流;个人则需有稳定收入和一定财产。
信誉方面,应拥有良好信誉。信誉不佳者可能在债务人违约时不履行担保责任,债权人一般不愿接受此类主体为担保人。
法律层面,法律规定某些主体不得作为担保人,如国家机关、以公益为目的的非营利法人、非法人组织等。这些主体因职能、性质等原因,不适宜承担担保风险。只有满足上述条件,才具备成为合同担保人的资格。
以上是关于担保人被起诉如何自保执行的相关回答,若您有相似法律问题,细节、证据不同,答案也会不同,建议咨询律师,仅需3~15分钟获得专业解答!



